聯合新聞網 2008/08/08
有幾種原因會導致產品漲價,一種是供不應求,調高價格以平衡供需;另一種是成本上升,例如近年原物料價格上漲,堅持數十年不漲價的小吃店終於不撐下去,一碗肉圓從30元調高為40元,為的就是要適度反映成本。
但是,還有第三種漲價原因就是,店家有意提高獲利,因此從中低價路線改走中高價路線,別人賣100元的飲料,他就賣110元;對價格不敏感的消費者可能沒有警覺,但這家店的產品利潤率就比別人高出一倍以上。
店家的訂價策略大有學問,每件商品漲個10元或是跌個5元,是否因此多賺10元或少賺5元的問題,並不是表面數字的加減如此簡單。
中華民國企業經營管理顧問學會秘書長陳其華舉例,以一個毛利65%、淨利10%的100元商品為例,如果有辦法調高價格為110元,淨利就可以增加2.5倍。
他分析,從價格結構看,100元訂價減去35元基本成本,就是65元的毛利,再減去人事等附加成本50元,就是10元的淨利。在總成本85元不變前提下,110元的淨利就有25元。
所以,價格由100元變成110元時,表面上只多了10元、提高一成;淨利卻從10元拉高到25元,整整多出15元,利潤成長率高達2.5倍;可見對店家的獲利成長非常有幫助。
反之,當這個100元商品若降10元變成90元時,套入相同的公式,它的淨利就只剩下5元(90元減去85元成本即得5元),利潤立刻縮水為只有原本的五成;對店家的利益便有很大的傷害。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平價商品採取不二價,連打九折都很少見的原因。
陳其華建議,如果店家有意透過訂價策略增加獲利率,不妨推出新款式的產品,例如換個新包裝,既不會影響購買原產品顧客的心理感受,又可順利為新款產品貼上更高的價格,不知不覺中把淨利提高。
不過,他也提醒店家,調高價格必須考量消費者對於產品價格是否敏感,以免因為漲價而流失顧客。例如時尚產品就比民生用品更適合調高價格,因為消費群的價格敏感度較低,較能接受店家提高產品售價。
【經濟日報/記者徐谷楨報導/2008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