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 2009.12.20 05:22 am
沒有減碳目標,缺乏強制約束力,美、中與其他20多個發展中國家在哥本哈根會議端出的全球協定,只是具文一紙,空洞的內容還要更多談判來填補。
而就連這樣的空話都無法獲得一致通過。
中美提出的協議草案中,唯一對抗全球暖化的目標,是控制暖化幅度在攝氏2 度之內。而若只是依照各國承諾的既有減碳目標去作,聯合國報告指出,全球暖化幅度將超過攝氏3度。
就連這項攝氏2度的目標也可能只是空話。提案中表示各國「認知」(recognize)到應該控制暖化幅度。而該字眼缺乏法律上的約束力。
協議中表示應該依照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的報告行動。但聯合國科學家作出的結論是,全球排碳量必須在2020年達到「最高峰」,然後要一路下降,在2050年達成減排至少50%的標準,才能把暖化幅度控制在攝氏2度範圍內,不至於造成全球性的氣候災難。
這個減碳時間表是本次哥本哈根峰會的最主要目標。現在,唯一端上台面的提案對時間表完全沒有著墨,也沒有承諾要讓排碳量在2020年到頂。缺乏具體的減碳時間表,使投資綠能產業的決策更加困難。
這讓各國承諾的減碳幅度紛紛指向「低標」。歐盟表示,基於其他富裕國家沒有跟進,將只願意承諾減碳20%,而非30%的高標。
哥本哈根峰會的具體目標落空,談判時的表現也令人擔憂。歐巴馬一再強調的是發展中國家的減碳進展,必須受到國際與外國獨立機構的監督;儘管他沒有指名道姓,此舉顯然針對中國而來。
而就在本月,聯合國才剛剛否決掉數個中國提出的減碳開發計畫。
中方的反應非常憤怒。除了重申中國是「言而有信」,不想接受外國侵犯中國主權之外,中方最高代表溫家寶還臨時退出與歐美元首的一場會議,改由副外長何亞非出席。
18日的一個戲劇化插曲,還能顯示出全球兩大污染國的緊張角力。在歐巴馬與溫家寶的最後緊急雙邊會談中,中國記者衝進會場,幾乎塞滿整個會議室,在中方警衛阻攔下美方記者進不了門。最後只有在白宮發言人吉布斯(Robert Gibbs )威脅要取消雙邊峰會之下,美方記者才得以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