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記者陳碧珠、黃晶琳/台北報導】
2008.07.30 02:59 am
「腦力密集度」高的電子業因員工跳槽,而導致涉嫌商業機密外流的案例也不少,國內電子業龍頭級大廠包括台積電、聯發科、鴻海和友訊等,都曾面臨類似事件。
五年多前,台積電前專案經理劉芸茜在前往大陸晶圓代工廠商中芯任職前,以電子郵件大量洩密,而遭台積電控告,此案也是台積電對中芯一連串告訴的開端,台積電與中芯國際針對此商業機密訴訟案雖於2005年初和解,但劉芸茜個人因背信,加上遲遲不肯回台灣,遭公訴通緝,目前官司仍在進行。
台積電經過此一教訓,對內部資訊的控管更加嚴格,不但從此封鎖海內外所有的網際網路系統,實行多年的機密資訊保護措施(PIP)更是不定時強修更新。
例如,台積電的訪客除了登記資料外,身上的數位相機、隨身碟、筆記型電腦一定不能帶進,台積電員工使用的手機很陽春,沒有記憶卡、照相機,訪客離開台積電時,也會檢查各種可能儲存台積電資料的電子產品。
友訊跟威盛在92年爆發商業間諜案,起因友訊認為,威盛高層主管指示,原威盛市場部經理張志皓到友訊任職,並竊取友訊研發的「晶片模擬測試程式」,爾後張志皓又回到威盛任職,懷疑他將程式公布在威盛網站。但最後友訊撤回告訴,台灣高等法院也判決無罪確定。
鴻海旗下手機製造廠富士康及關係企業控告大陸手機製造廠比亞迪侵權訴訟已經延宕二年多,富士康曾陸續在深圳、香港兩地,對比亞迪提出侵犯智慧財產的民事訴訟。
【2008/07/30 經濟日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