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04 工商時報
【記者佘研寧/綜合報導】
隨中國網民人數持續增加,黑色網路產業鏈也悄然成長,越來越多企業或個人藉隱私洩密、網路犯罪或網路公關營利。據中國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CNCERT)初估,黑色產業鏈年產值逾2.38億元人民幣(下同),為網路產業帶來損失高達76億元。
中國國務院指出,截至去年11月底,中國網民總數達到4.5億人,較2009年底增加6,600萬人,年成長率達20.3%。隨網路發展至web2.0時代,網路瀏覽者同時也是製造者,互動增強使安全性更為薄弱,同時繁衍漸趨複雜的商業模式,惡性商業競爭風生水起。
CNCERT年度報告顯示,去年上半年,CNCERT共接獲4,780次網路安全事件報告,年增率高達105%。去年中國有逾半數網民遭遇網路安全事件,全年處理類似事件支出的服務費用高達153億元。目前,網路發展出的「駭客經濟」已有駭客培訓、資訊竊取、惡意廣告、垃圾郵件、敲詐勒索、網站仿冒、輿論造假攻擊等多種盈利模式。
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王軍表示,越來越多機構專門組織技術攻關,搜集目標人群的隱私資訊供其商業或其他用途。網路「黑手」中最為典型的就是「網路公關公司」,他們收受企業或個人的報酬,靠網上發文和刪文賺錢。
如去年鬧得沸沸揚揚的蒙牛、伊利相殘案,即是蒙牛品牌經理安勇與北京博思智奇公關顧問公司自導自演的網路攻擊。先尋找網路寫手撰寫攻擊文章,並在近百個論壇上發文炒作,再以兒童家長、孕婦等身份擬定問答控訴伊利,藉大量負面輿論的轉錄與發布打擊伊利產品,使其從中受益。
另,奇虎360與騰訊的「3Q大戰」,也被媒體披露是雙方雇請大量「水軍」進行網路叫囂,進而煽動網民情緒營造聲勢。
惡意手段不只於此,各類不雅「門」事件至深圳數千業主情資外洩更層出不窮。網路難為網友「保密」,使中國網民對網路安全更為擔憂。未來中國打算推行網站或功能變數名稱註冊實名制,同時加強搜尋引擎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