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焦點:從駭客常用攻擊手段看WEB應用防護
發佈時間:2008.10.13 09:13 來源:賽迪網 作者:winne
【賽迪網-IT技術報道】目前Web技術在客戶和服務端的廣泛利用,導致駭客們越來越侵向於使用各種攻擊手法來針對Web應用城進行攻擊,即繞過了防火牆等常規防護手段,也使得攻擊手段更加簡便和多樣化,令人防不勝防。
駭客們普遍使用Web進行攻擊的做法是有原因的:
1. 伺服器漏洞
由於存在漏洞和伺服器管理配置錯誤,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IIS)和Apache網路伺服器經常被駭客用來攻擊。
2. Web伺服器虛擬託管
同時託管幾個甚至數千個網站的伺服器也是惡意攻擊的目標。
3. 顯性/開放式代理
被駭客控制的電腦可以被設置為代理伺服器,躲避URL過濾對通信的控制,進行匿名上網或者充當非法網站數據流的中間人。
4. HTML可以從網頁內完全不同的伺服器嵌入對象
用戶可以從特定網站請求瀏覽網頁,只自動地從Google分析伺服器等合法網站下載對象、廣告伺服器、惡意軟體下載網站、或者被重新導向至惡意軟體網站。
5. 普通客戶機可能是駭客的試水石
Internet Explorer、Firefox等各種瀏覽區以及Windows作業系統中包含了很多可以被駭客利用的漏洞,特別是在用戶經常不及時安裝補丁的情況下。駭客會利用這些漏洞在不經用戶同意的情況下自動下載惡意軟體代碼——也稱作隱藏式下載。因此他們可能經常變成被駭客控制的傀儡,在訪問您網站的同時,給您的Web應用帶來風險。
6. 各種移動代碼、跨站腳本在網站上被廣泛使用
在瀏覽器中禁用JavaScript、Java applets、.NET應用、Flash或ActiveX似乎是個好主意,因為它們都會在您的電腦上自動執行腳本或代碼,但是如果禁用這些功能,很多網站可能無法瀏覽。這為編碼糟糕的Web應用開啟了大門,它們接受用戶輸入並使用Cookies,就像在跨站點腳本(XSS)中一樣。在這種情況下,某些需要訪問與其他開放頁面的數據(Cookies)Web應用會出現混亂。任何接受用戶輸入的Web應用(博客、Wikis、評論部分)可能會在無意中接受惡意代碼,而這些惡意代碼可以被返回給其他用戶,除非用戶的輸入被檢查確認為惡意代碼。
7. 對HTTP和HTTPS的普遍訪問
訪問互聯網必須使用Web,所有電腦都可以通過防火牆訪問HTTP和HTTPS(TCP端口80和443)。可以假定所有電腦都能夠訪問外部網路。很多程式都通過HTTP訪問互聯網,例如IM和P2P軟體。此外,這些被劫持的軟體打開了發送僵屍網路命令的通道。
8.在郵件中採用嵌入式HTML
由於SMTP電子郵件網關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可以郵件的發送,駭客已經不經常在電子郵件中發送惡意代碼。相反,電子郵件中的HTML被用於從Web上獲取惡意軟體代碼,而用戶可能根本不知道已經向可以網站發送了請求。
從上面這些駭客常用的攻擊方向中我們可以看到,為了避免使我們成為以上這些駭客關注的對象,我們需要一種專門針對Web應用進行全面防護的設備,部署一個立體防護的層次,使其能自動智慧化地對駭客的這些攻擊手段進行判別和防護。而非使用一個或多個傳統的只有固定策略或固定攻擊特徵庫的被動防護網關來解決。
WEB應用防火牆的出現就是為了專門解決這方面難題的,應用防火牆通過執行應用會話內部的請求來處理應用層,它專門保護Web應用通信流和所有相關的應用資源免受利用Web協議或應用程式漏洞發動的攻擊。應用防火牆可以阻止將應用行為用於惡意目的的瀏覽器和HTTP攻擊,一些強大的應用防火牆甚至能夠模擬代理成為網站伺服器接受應用交付,形象的來說相當於給原網站加上了一個安全的絕緣外殼。
我們就用一款現在業內比較普遍的Barracuda-NC應用防火牆來看,它能對下列一般方法無法檢測的Web應用層攻擊手段進行有效的防護:
在工作時,Barracuda-NC應用防火牆具有基於應用層的檢測,同時又擁有基於狀態的網路防火牆優勢的雙重特點。
‧對應用數據錄入完整檢查、HTTP包頭重寫、強制HTTP協議合規化,杜絕各種利用協議漏洞的攻擊和許可權;
‧擁有預期數據的完整知識(Complete Knowledge of expected values)系統,防止各種形式的SQL/命令注入,跨站式腳本攻擊;
‧實時策略生成及執行,根據您的應用程式定義相應的保護策略,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廠家預定義防攻擊策略,無縫的砌合您的應用程式,不會造成任何應用失真。
並且,他能使你的Web應用全面隱身,因為即使駭客再神奇也無法攻擊看不見的東西。
(責任編輯:李磊)
植入惡意腳本 Cookie / Session投毒 Form表單 / 隱藏域修改 緩存溢出 參數篡改 跨站式腳本攻擊 強制瀏覽 / 目錄探測 Sql注入 / 命令注入 數據竊取 / 身份竊取 已知漏洞攻擊 / Zero Day漏洞攻擊 應用程式Dos